虽然大湾区发力晶圆制造较晚,但是决心与行动都不容置疑,尤其近两年动作频频。
资金方面,由*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央企业、科技龙头企业、地方政府共同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于2021年11月正式成立,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,首期规模200亿元,重点投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关键领域,其中就包括集成电路领域。
政策端,2020年9月,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《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(2021—2025年)》(《以下简称“计划”》)。
《计划》在直面广东芯片制造环节短板明显,实现规模化量产的12英寸晶圆线匮乏等问题的基础上,提出要大力支持技术先进的IDM(设计、制造及封测一体化)企业和晶圆代工企业布局研发、生产和运营中心的规划,此外,《计划》还提及要重点推动12英寸晶圆线及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线等项目建设的重点工程构想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计划》中特别指出,广东集成电路产业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,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,重点在特色工艺制程和已有一定基础的功率器件、第三代半导体方面发力......重点发展模拟芯片、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。这也与上述几家即将落地的12英寸晶圆制造厂的产线方向相互呼应。
此外,大湾区各城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。比如今年6月,广州南沙发布了《广州南沙新区(自贸片区)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扶持办法》,从重大项目落户、企业融资、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、补贴企业生产型用电等九个方面对集成电路产业进行扶持。
几乎同一时间,深圳发布了《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(2022—2025年)》,其中提到,到2025年,产业营收突破2500亿元,形成3家以上营收超过100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10亿元的设计企业,引进和培育3家营收超20亿元的制造企业,集成电路产业能级明显提升,产业结构更加合理。此外,佛山、东莞等城市也在日前发布了2022-2025年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,引导、鼓励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。
诚然,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人才培育、技术积累、产业氛围都需要久久为功。不过,从大湾区奋力追赶的势头来看,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的崛起,应该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。
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之用,如有任何疑问,敬请与我们联系。